业务动态

德国展会的IP执法风险及应对策略

作者:侯宇 | 更新时间:2016-07-14 | 阅读次数:

 

德国的展览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德国作为“世界第一”展会强国,举办了全球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代表时代潮流的顶级展会。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加速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到德国参展,寻求订单而获取出口业绩,但近些年发生在德国的展会查抄事件,以一反常规的方式尤其针对中国企业高调进行。本文下面简介在德国参展所面临的IP执法风险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德国针对参展侵权人的执法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行政执法—海关查扣没收参展品。其国际法依据主要有TRIPS协议§51-60条,以及欧盟理事会条例EC1383/2003,其国内法依据则涉及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由于权利人向海关提出扣押申请时,既无需向海关缴纳执法费用,也无需向海关交纳任何保证金,而只需提交一份有关责任承担的声明,因此,在德国提请海关执法以扣押涉嫌侵权的产品,门槛很低。按照EC1383/2003第11条的规定,在海关扣押了涉嫌侵权的展品后,权利人还可以请求海关对展品实行“简化的销毁程序”。

 

2)民事执法—法院颁发临时禁令。其国际法依据主要有TRIPS协议§44-50条,以及欧盟的2004/48/EC号指令,其国内法依据则涉及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民事诉讼法等。通常请求法院颁发临时禁令需满足两个要件:a.比较可信地阐述有侵权之可能;b.情况紧急。权利人向法院申请(展会)临时禁令,不需要支付法庭诉讼费也不需要提供任何担保,法院一般也不会事先通知被执法方,颁发速度快(1-2天,更快时从申请至执行该禁令只需4-6个小时)。另外,临时禁令往往还附带临时财产扣押令(以确保法院执行费及请求方律师费获得补偿)。因此德国的临时禁令在国际展会中使用频率很高,而且“杀伤力”极大。

 

3)刑事执法—检察院协同警察及海关人员进行刑事调查取证。其国际法依据主要有TRIPS协议§61条以及ACTA协议,其国内法依据则涉及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等等。按照德国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侵权行为达到德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初始怀疑”程度,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但通常仅限于相同侵权及故意侵权的情况。在整个欧洲,刑事调查手段虽然在法国和意大利更常见(常用于商标和版权侵权领域),但近些年在德国也时有采用,仅2009年德国CeBIT展就有29起IP侵权刑事举报。德国针对展会侵权的刑事调查程序往往会因情节轻微而自动结案,但展商针对这样的刑事调查几乎不可能采取防御措施,其涉嫌侵权展品作为证据会被没收或扣押。

 

二、如何应对德国参展的IP执法风险

 

1)长期策略主要包括:积极进行在欧洲及德国的专利申请及布局;做好专利预警系统,获取竞争对手的相关产品及知识产权信息;积极取得必要许可,包括与竞争对手进行交叉许可。

 

2)展前对策:提前准备好保护令(Protective Writ)并向相关法院预先提交,以便法院在收到有关禁令的申请后,未经口头程序不得快速颁发临时禁令,从而能顺利完成参展。保护令包含的抗辩理由可以有:涉嫌侵权展品与相关专利的比较分析报告;已获得许可;情况不紧迫抗辩;权利不稳定抗辩(可能无效);针对SEP专利的FRAND抗辩。原则上虽然也可向海关提交保护令,但实践效果明显逊于向法院提交保护令所获效果。为增强保护令阻断快速颁发禁令的效果,也可考虑附带向法院同时提交宣誓不侵权的保证书及担保金。

 

3)展中及展后对策:

-对于明显理亏明知侵权的展品,若收到权利人送至展台的警告函,可考虑及时签署不侵权保证书,将相关侵权展品下架,以免随后法院发出禁令后对己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若不是很确定相关展品是否侵权并且该展品在德国的市场对自己也不是很重要,也可考虑自行书面承诺本次展会不展示相关展品或可考虑在展品上标明其仅用于其它国家(比如美国)市场,但拒绝向对方承认有侵权责任,并就警告函中所定合同罚金及律师费与对方协商;

-对海关执法书面表示不同意对查抄展品适用“简化销毁程序(simplified procedure for destruction)”;

-对临时禁令提出异议;由于异议一审最快也要几天而大多要2周以上完成且有二审,而展期一般就几天,所以无法改变此次展会被查抄的命运。但异议对于消除禁令有效性及追究权利人滥用禁令的责任仍然是可考虑的。

-申请法院给对方限期提起正式起诉。这一选项通常在被执法的展商确信自己权益受到滥用禁令的伤害时可考虑采用。如权利人基于诉讼费用、理亏等原因未按期正式起诉,则可请求法院撤销禁令。但若权利人正式起诉,则需积极应诉。否则缺席审判时通常不会进行实质调查,结果会对被告非常不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其中所含法律观点并不能替代对于客户具体案例的法律意见。对于任何依赖本文观点进行的活动,我们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