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突破专利壁垒的有效路径,主要从专利布局策略和企业的区域因素这两个维度展开,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与指引,帮助它们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抢占先机。
1、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现况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1]。在过去十几年中,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量亦稳步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3833项增至2023年的122511项。去年,人工智能专利总量增长了29.6%[2]。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目前热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主要包括文本与对话生成(诸如chatGPT、deepseek)、图像与艺术创作(诸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代码生成与软件开发(诸如cursor)等[3]。如图1所示,从2013年至2024年的十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也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1
2、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如何突破壁垒在此大环境下,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该如何突破专利壁垒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本文将从专利布局策略和企业的区域因素这两方面进行探讨,以试图为企业寻求一些突破专利壁垒的手段。
2.1 专利布局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从垄断核心技术、构建标准必要专利、围堵竞争对手、以及拓展垂直应用场景这四个方面进行专利布局策略,形成系统的专利布局,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策略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首先围绕核心技术展开专利布局,继而对在特定环节与特定问题解决上辅助核心技术发挥作用、实现性能优化的重要技术开展专利布局,从而形成技术壁垒。
WIPO所发布的《产权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限定为以下五大模型:生成对抗网络(GAN),大语言模型(LLM),变分自编码器(VAE),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3]。
如图2所示,2014年至2024年的十年期间,在国内的涉及五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中,大语言模型与生成对抗网络的专利占据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主流,可见,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涉及五大模型中的大语言模型与生成对抗网络。

图2
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在展开专利布局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围绕例如大语言模型与生成对抗网络的核心技术,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或侵权。在此基础上,企业可继续对在辅助性技术开展专利布局,从而形成技术壁垒。例如,可以对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存储方法进行布局,也可以对用于进行运算、存储的硬件设备申请相应的专利。●策略二: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尽早开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必要专利的布局,并且可首先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这些标准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专利布局。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必要专利主要布局在美、中、韩,并且,人工智能强势企业/机构重点技术领域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无线通信网络及信息传输;语音识别、编码与处理;图像信息交流与数据处理[4]。
鉴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常涉及视频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可见,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标准的构建已经在起步阶段。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尽早开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必要专利的布局,掌握主动权。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首先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这些标准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专利布局。
●策略三: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首先确定瞄准行业领跑者或者其竞争对手,分析其核心技术,通过微创新或渐进式改进,围绕技术创新链与场景应用端实施外围专利布局,构建包绕式专利布局体系。
本文以世界范围内和中国范围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的排名来界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行业领跑者。在世界范围内,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公司与学术机构分别为腾讯、平安保险、百度、中科院、IBM、阿里巴巴、三星、Alphabet、字节跳动以及微软[3]。在中国范围内,图3示出了2014年至2024年间,申请量排名全国前十的企业与学术机构。申请量占据前十的企业中,除三星以外,均为本国企业。

图3
根据不同公司的核心业务的区别,以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场景的不同,各公司对于上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五种核心技术的布局数量有所差异。本文以国内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均位于前列的百度为例,对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布局进行了分析。
图4
图4示出了百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五大核心技术上的布局,其中申请量最高的技术为大语言模型,这很有可能与百度的业务集中在搜索引擎方面,对文字处理的需求较为集中有关系。对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或者以百度作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在布局时可考虑通过微创新或渐进式改进大语言模型,围绕大语言模型与场景应用端实施外围专利布局,构建包绕式专利布局体系。对于专利或者技术起步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甚至可以基于上述分析,避开对大语言模型的分析,避免直接交锋。这种策略既能弱化核心专利的技术独占性,又能在专利许可谈判中通过专利之间的交叉覆盖效应获取议价优势。●策略四: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将技术与场景应用(例如,软件/其他应用,生命科学、文档管理和发布、商务解决方案等领域)相结合,并寻求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开展专利布局。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创新是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的主流应用领域为软件/其他应用。此外,生命科学、文档管理和发布、商务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4]。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考虑将其技术与上述场景应用相结合,并寻求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开展专利布局,这有助于帮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落地,抢占市场竞争有利地位。
目前,目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全球范围内持有专利数量最大的七家企业均已经在采取上述策略。例如,腾讯公司在软件及其他应用、文档管理与发布、个人设备、娱乐、安全以及人文艺术等细分赛道上表现领先[3]。
如上文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从上文所列出的四个方面进行专利布局策略,形成系统的专利布局,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这些策略还可结合使用,例如,垄断核心技术可以与拓展垂直应用场景相结合,垄断核心技术也可以与构建标准必要专利相结合,围堵竞争对手也可以与拓展垂直应用场景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形成攻防兼备的专利护城河。
2.2 企业的区域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专利不仅是技术护城河,更是商业博弈的关键筹码。有鉴于此,企业可以充分考虑区域因素,一方面,可以利用各地区的相关政策促进人工智能专利的快速授权,以便快速抢占技术高地,另一方面,可以基于区域产业链优化专利布局,以便提高专利价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结合所在区域的政策,利用快速审查、批量预审、优先审查、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和集中审查等一个或多个方式来加速授权。
对于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的人工智能技术,普通专利审查周期太长,可能需要2-4年(针对发明专利)。因此,企业需要寻求一些加速审查的方式来缩短审查周期,以便尽早获得专利授权。
2.2.1 主要加速审查方式
通常,加速审查方式主要包括快速审查、优先审查、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和集中审查等。以下概述了这几种加速审查方式。
• 快速预审:由设立在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简称保护中心)对专利申请进行预审,然后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简称国知局)进入快速审查通道,实现初步审查、公开、实质审查等全流程加快处理。授权周期可以缩短至3-6个月(针对发明专利),甚至最快可以小于3个月。
• 批量预审:一次性多件(5件以上)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可以打包进行快速预审。
• 优先审查:申请在短时间审结。例如,针对发明专利,在45日内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并在1年内结案。
• 专利审查高速路(PPH):依据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正面审查结果(可授权),向国知局提出加快审查请求。授权周期可以缩短至6-12个月(针对发明专利)。
• 集中审查:单批次需提交数量不低于50件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并通过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来缩短授权周期。
上述这些加速审查方式均可以适用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并且,全国各地区已经制定了关于上述加速审查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除了单独实施上述加速审查方式以外,一些地区(例如,深圳市、浙江省等)还提出了组合方式,例如,“预审+PPH”组合,并且这种组合方式已在全国范围推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作为“加速包”来助力人工智能专利的快速授权。以下列举了部分省市地区2025年发布的相关政策。
2.2.2 各地区的相关政策
(1) 北京市
(2) 深圳市
该指引强调了在加快途径方面可以实施如上所述的“预审+PPH”组合,打通国内国外加快审查通道,助力海外专利“同布局、快授权”。
“预审+PPH” 组合需要同时满足快速预审条件和PPH条件。具体地,首先,在国内申请快速预审,通过预审后向国知局提交正式申请,然后,基于该申请在12个月(巴黎公约或PCT)内提交海外申请,最后,利用国知局授权/审查结果向海外局提交PPH请求,以实现海外申请快速授权。
此外,在“预审+PPH”组合的过程中,保护中心可以全程参与企业的国内专利布局,指导企业同步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并协助企业选择PPH合作国家,然后通过预审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国际审查动态,以便及时采用“预审+PPH” 组合来助力快速授权。
(3) 浙江省
浙江省保护中心于2025年发布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5]。其中,针对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人工智能预审专项服务。
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25年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6],也强调了可以实施“预审+PPH” 组合。
此外,在创新主体为企业的情况下,除了上述的专利加速审查方式以外,浙江省为落实国家《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制定了金种子计划,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筛选一批拥有核心专利、市场潜力大(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服务(例如,优化专利挖掘和布局策略、绿色通道加速专利审查)等全方位支持。
在金种子计划的助力下,不少企业已经取得专利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例如,宇树科技在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大量专利文件和技术空白,最终成功斩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年全球奖这一国际殊荣[7]。
2.2.3 各区域政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授权量和申请量的影响
图6示出了2014-2024年期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各区域的授权量统计,北京,浙江这些区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的授权量排名靠前,这可能与这些区域的企业利用相关政策促进人工智能专利的快速授权有关。此外,图7示出了2014-2024年期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各区域的申请量统计,北京,浙江这些区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的授权量排名仍然靠前,这可能与这些区域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关,从而提高专利申请量。

图5

图6
综上,对区域政策的了解和应用对于国内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可以选择上述任何加速审查方式,但是在选择快速预审、批量预审和“预审+PPH”组合时,还必须在提交申请的地区有实体机构并备案。对于国外企业来说,通常采用PPH、优先审查和集中审查,因为这几种方式没有规定申请人必须在中国有实体机构。国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快速预审、批量预审和“预审+PPH”组合:(1)在中国地区注册分支机构;(2)参与地方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例如,与浙江省“之江实验室”合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考虑,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可以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优先选择人工智能产业链成熟、上下游企业密集的地区(例如,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等)进行专利布局,便于企业快速对接技术合作伙伴、供应商或客户,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由此,有助于企业优化专利布局,从而提高专利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充分了解关注地区的相关政策,并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加速审查方式或者区域资源(例如,考虑在政策更优或产业链更成熟的地区注册实体机构),有助于高效专利布局。此外,企业也可以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产业链较活跃的地区的政策,尽早享受优惠政策。
3、总结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高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专利布局层面,本文提出了一个四维一体的战略框架,旨在形成攻防兼备的专利护城河,这些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从而最大化专利的战略价值。此外,企业的区域因素也应当善于运用,充分利用区域的政策为专利申请和授权“加速”,并且优先选择人工智能产业链成熟的地区进行布局,享受政策红利和产业协同的双重优势。
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5年1月, https://www.sziprs.org.cn/attachment/0/85/85668/1502481.pdf
[2] 《The 2025 AI Index Report》,Stanford University Human 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5年10月1日, https://hai.stanford.edu/ai-index/2025-ai-index-report
[3] 《Patent Landscape Report—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 WIPO, 2025年10月1日, 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patent-landscape-report-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ai/en/index.html
[4] 《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关于开展2025年发明专利申请批量预审服务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5年7月,https://www.sohu.com/a/913695604_121106842?scm=10001.1035_13-100000-0_922.0-0.0.a2_5X162X1920&spm=smpc.channel_122.block4_217_qWyIAS_data1_fd.16.17524804940261Yfii12_1668
[5] 《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5年4月,https://zjamr.zj.gov.cn/art/2025/5/12/art_1229693039_2554085.html
[6] 《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2025年4月,https://www.zj.gov.cn/col/col1229852121/d810qzd13771379qfb/art/2025/art_758cbc71c6cd49ed32ea3ca9ee288f4e.html
[7] 《科技金融时报》,2025年7月,http://www.kjjrw.com.cn/system/2025/07/14/015310120.shtml